第2种观点: 近年来,拆迁暴富成为人们茶前饭后喜闻乐道的话题。但最近,总传出“拆迁要停止”“拆迁户将彻底消失”这样的消息。那么真的如消息所称拆迁要停止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就目前来看,拆迁在2022年并未停止,在短期未来内也一样不会停止。自2018年来,我国老房子棚改拆迁的规模确有下降的趋势。依据住建部公布出来的数据,其中2018年我国棚改拆迁总量创历史新高,达626万套,但随后的2019和2020年棚改拆迁开工总量逐渐下降到316万套和209万套。基于此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棚改拆迁,国家确实在“踩刹车”。近几年中,住建部也多次在公开的场合中表态,未来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城市建设时,要摒弃急功近利和大拆大建。住建部“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中划定了以下底线,防止城市更新变形走样:1、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违法建筑和经专业机构鉴定为危房且无修缮保留价值的建筑外,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2、严格控制大规模增建。除增建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大规模新增老城区建设规模,不突破原有密度强度,不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压力。3、严格控制大规模搬迁。不大规模、强制性搬迁居民,不改变社会结构,不割断人、地和文化的关系。4、确保住房租赁市场供需平稳。不短时间、大规模拆迁城中村等城市连片旧区,防止出现住房租赁市场供需失衡加剧新市民、低收入困难群众租房困难。这也就表达出了一个明显的态度,那就是要试图改变以往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不良“拆迁文化”,稳定社会结构,坚持留改拆并举(保留、改造、拆迁)。那么会有人问,国家为什么开始对棚改拆迁“踩刹车”呢?可以总结为一下几个原因:1、经过几年的拆迁热潮后,全国需要拆迁的既有住房总量已经逐渐变少。2、部分城市借棚改拆迁大肆发债,形成了不良的“拆迁文化”。3、棚改拆迁所产生的一夜暴富的现象,催生了一部分不劳而获的人,对社会的公序良俗产生了挑战。拆迁虽然未停止,但从各个层面释放的信号来看国家有意对不良“拆迁文化”进行整治,并对城市改造提出了底线性和原则性的规定。未来拆迁势必将会降速。
第3种观点: 一、房子被拆十年还没安置怎么办1、房子被拆十年还没安置的处理方法如下:(1)房子被拆十年还没安置的,当事人可以携带拆迁协议和双方的身份信息材料向房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2)如果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向相关责任人员追究法律责任。2、法律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五条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就补偿方式、补偿金额和支付期限、用于产权调换房屋的地点和面积、搬迁费、临时安置费或者周转用房、停产停业损失、搬迁期限、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订立补偿协议。补偿协议订立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补偿协议约定的义务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第二十六条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在征收补偿方案确定的签约期限内达不成补偿协议,或者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的,由房屋征收部门报请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按照征收补偿方案作出补偿决定,并在房屋征收范围内予以公告。补偿决定应当公平,包括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有关补偿协议的事项。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二、拆迁注意事项有哪些1、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合同应注意拆迁当事人及基本情况;2、拆除房屋的有关情况;3、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合同应注意补偿方式、补偿金额和补偿时间;4、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合同应注意房屋估价。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电费如果不交是不会有罚款的,逾期未缴的需教案违约金,自逾期之日起计算超过30日,经催交仍未交付电费的可以做停电处理。法律依据:《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 第二十七条 供电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核准的电价和用电计量装置的记录,向用户计收电费。 用户应当按照国家批准的电价,并按照规定的期限、方式或者合同约定的办法, 交付电费。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拆迁时候需要把水表和电表销户,是开发公司去统一办理,住户获得赔付后一概不用管的。法律依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六条 拆迁房屋的单位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拆迁。第七条 申请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应当向房屋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提交下列资料:(一)建设项目批准文件;(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三)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四)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五)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证明。市、县人民政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经审查,对符合条件的,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电费如果不交是不会有罚款的,逾期未缴的需教案违约金,自逾期之日起计算超过30日,经催交仍未交付电费的可以做停电处理。法律依据:《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 第二十七条 供电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核准的电价和用电计量装置的记录,向用户计收电费。 用户应当按照国家批准的电价,并按照规定的期限、方式或者合同约定的办法, 交付电费。